作为一门学问,哲学太高深,我只想聊聊我对文玩核桃中哲学文化的理解,主要是两个点:第一是“二元不分”的认知体系;第二是关于“选择”的认识。
有的人在解读中国的阴阳学说的时候,把阴阳形容成了“二元对立”、也有人说是“二元对立统一”,在哲学上或许有各种说法吧,但是从文化的角度,我认为阴阳学说是一种“二元不分”的概念。就像我们盘核桃一样,如果我们把两个核桃比作一阴一阳的话,那么通过在掌心的旋转,让阴与阳不停轮换,不再唯一。
西方的主流文化是二元对立文化,很多西方人认为上帝造万物,上帝是一种超越了一切的唯一存在;而中国文化当中,有着“一多不分”的说法,即是虽然中国文化当中也有现佛神祗,但是“终生皆佛”、“凡人可以修仙”;而具体到文玩核桃而言,我们理解成“二元不分”是不是更贴切一些呢——盘在手中的核桃确实是两颗,这两颗核桃即便有色泽、纹理上的差异,但是它们在我们的手中并没有唯一固定的层级与位置——而是一种不停往复的旋转运动。
如果说“二元不分”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词汇的话,那么我们可以换一个话题:为什么我们盘核桃讲究配对儿?为什么一定是两颗?“二”这个数字到底在文化当中体现出了什么含义?
传统文化当中,我们一直有偶数文化代表“美好美满”的意味,但是那么为什么核桃不是两手各盘一对儿,以四颗核桃为一个基本单位呢?从哲学文化的角度来思考:二,是人们进行能够进行自主选择的最小数值。
在做选择题的时候,可以有二选一、三选一、四选一……,可以有多选题;想要让“选择”这个行为出现,必须要有至少两个备选项,也就是说,在“选择”这一行为上面,从一到二是一种质变。
有了选择,才能够让我们的视野不再狭窄;有了选择,才能让我们去分辨好与更好;有了选择,才让我们有可能犯错误……,所以,如果玩儿核桃放弃了“选择”的机会,实际上从某种程度上放弃了一部分文玩核桃的文化内涵。
对于文玩核桃而言,最本源的“选择”,就是给核桃配对儿。很多朋友都很好奇我为什么喜欢买上几十斤核桃自己配对儿,我身边就有朋友认为自己个核桃配对儿浪费时间,还不如去买商家已经配好对儿的核桃。在我的认识当中,一来商家给核桃配对儿的认真度、核桃成对儿的精致度未必就比我自己做得好;二来,不去亲自“选择”,等于放弃了见证一对儿精品核桃诞生的机会。
去买成对儿的核桃,在我看来是把文玩核桃当作了纯粹的“商品”,而从成百上千个核桃当中去“选择”,赋予一对儿核桃它们从个体变为文玩的“生命”,这种体会,对我来说,是真的见证了核桃“从植物果实到文玩”的全部历程。
对于任何人来说,选择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吃石头还是吃蛋糕”,这并不叫选择。真正的选择,意味着每一个选项的权重应该是相当的,这才让人觉得为难,才会让对与错之间只隔着一层纱幕。
不管别人怎么想,对我而言,如果不是自己配对儿的核桃,我总是不那么喜欢,只是把他们当作普通的饰物,而如果是经过亲手测量、亲眼比对的核桃,我觉得真的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感受,我会觉得,只有这么做了,这对儿核桃才是我的核桃,这对儿核桃才和我有了切割不断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