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共为邻满目葱茏入画来黄河流域生

漳县贵清山镇植物园。漳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定西位于甘肃中部,是黄河最大支流渭河的发源地,是洮河以及重要支流关川河的水源涵养区、补给区。

近年来,定西市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力打好水土保持、节约用水、防洪治理“三大组合拳”,用实际行动践行担当,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深入开展“绿满陇中”行动,完成造林封育万亩、全民义务植树万株;

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平方公里,福州生态林、洮河国家湿地公园、大碱沟水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全面建成;

坚决打赢蓝天、绿水、净土保卫战,空气治理优良天数比率达到95.3%、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5%、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

绿水青山共为邻,满目葱茏入画来……定西市,在新时代“黄河大合唱”中,奏响了属于自己的乐章。

荒芜褪去绿满陇中

“山是和尚头,河里无水流。”曾经的定西,十年九旱,满目苦瘠。

植树、造绿,成了盘旋在一代代定西人心里的梦想。

通渭县榜罗镇张川村许堡社50多年前是个地地道道的干山苦岭,干旱少雨、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

许志刚、许志强兄弟俩从20岁开始就在村里义务植树,至今50余年。目前,栽种的绿植面积余亩,栽种树种50余种。

半个世纪光阴,许堡社成了旱塬深处的“小江南”,兄弟俩更是被誉为“旱塬愚公”。

像“刚强兄弟”这样,植树播绿的定西人还有很多。

一代接着一代干,一棵接着一棵种。

进入新时代,定西全力推进“绿满陇中”行动,以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国家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为主的国土绿化工作为抓手,把林木牢牢“钉”在干旱贫瘠的土壤之中。

挥锹铲土、踩土定植、提水浇灌……春季的安定区石峡湾乡,处处可见身着红色马甲的志愿者,他们个个热情高涨、干劲十足,投身到植树造林的活动中去。

今年,石峡湾乡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调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力量,带动村民群众积极参与到植树造林当中。

按照人均10株的目标任务,开展农村“四旁”义务植树,将房前屋后、道路两旁、村庄街口、沟渠坑塘、家舍院内等全部纳入义务植树范围。

“既增强了党员干部的绿色发展意识,又提高了共建美好家园的责任感。”石峡湾乡乡长曲建军介绍,石峡湾乡已经完成路旁栽植河北杨株、云杉株、水旁栽植红柳株,面山绿化90多亩。

春光明媚,百花齐放。安定区体育公园满园绽放的迎春花、海棠、榆叶梅、桃花……让周边市民尽情享受春日的美好。

“定西城区的绿化越来越好了,现在到处花开了,空气质量也好,生活在这里感觉到很幸福。”准备搭乘高铁去太原工作的李军说,“定西的发展太快了,每次回来都有新的变化,尤其是新城区的生态环境建设。”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诗句中的美好画面,不断绘就。

定西市紧紧依托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化林分修复、造林补贴及森林抚育等重点生态工程,坚持生态治理先近后远,先易后难、整山系整流域推进和“多种树、种好树、管好树”及适地适树、适季适种原则,将建设任务落实到山头地块。

“十三五”以来,全市完成造林封育.93万亩,义务植树万株,通道绿化多公里8.7万亩,城区乡镇面山绿化67.88万亩。累计落实各类林业草原建设资金46.53亿元。全市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恢复。

如今,全市林地总面积.82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21.06%,森林面积达到.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2.1%。天然草原面积.17万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79.75%。

荒芜褪去,“绿”在陇中大地绵延。

安定区车道岭退耕还林工程仁用杏基地。定西日报社供图

碧水清流晴空万里

微风和煦。家住渭源县城的市民王先生沿着渭河滨河健身步道锻炼身体,看着波光粼粼的清澈河面,悠闲惬意。

“以前,河岸环境差,大家都不愿意到这儿来。这几年,河水越来越清澈了,两岸越来越绿,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散步锻炼的人也越来越多。”王先生感慨着渭河两岸的变化。

渭源县是黄河最大支流渭河的发源地。

抓实综合保护治理,才能确保源头活水清如许。

在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路上,渭源锚定方向。

近年来,共实施各类生态治理项目62项,总投资24.5亿元,全面启动总投资12亿元的渭河源林草生态扶贫巩固提升项目,已完成投资1.54亿元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

紧盯“双碳”目标,持续开展节能减排和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新增绿化面积21.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16%。全县总用水量控制在0.32亿立方米,重要江河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控制在90%以上,空气优良天数达天以上,饮用水水质达到三类标准,土壤环境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全县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

水清岸净、人水和谐的美好画卷,在渭水源头徐徐展开……

阳春三月,漳县处处焕发着勃勃生机。放眼望去,漳河流水波光粼粼,蜿蜒向前,宛如一条长长的“蓝丝带”;漳河两岸草木葱茏,风光旖旎,行人散步其中,悠闲而惬意……

“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卷轴,生动诠释着漳县推行“河长制”工作以来的喜人变化。

“以前这里淤泥堆积、杂草丛生,经过整治后,河道面貌得到了明显改善,大家爱水护水的意识也越来越强。”漳县新寺镇新寺村党总支书记、村级河长张弼升细数着近几年龙川河的变化。

漳县在推行“河长制”的基础上,出台了“河长+警长”制实施意见和“河长+警长”制工作职责方案,建立了区域与流域相结合的以县、乡、村“河长+警长”为主要内容的组织体系。

目前,全县有27名县级河长、名乡级河长、91名村级河长,定期对全县3条主河流、15条支流开展巡河履职,今年已累计巡河多人次,形成了高位推动、部门联动、上下互动的工作格局。

这是定西市协调推进“流域水环境保护治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土地综合整治、地质灾害治理、矿山生态修复、重要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修复”6大工程结出的累累硕果。

定西市全面启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深入开展“绿满陇中”行动,完成造林封育万亩、全民义务植树万株;

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平方公里,福州生态林、洮河国家湿地公园、大碱沟水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全面建成;

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空气治理优良天数比率达到95.3%、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5%、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

通渭牛谷河水岸农耕文化风情线。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张子斌

林果满枝致富门开

四月中旬以来,通渭县新景乡王湾村村民刘军霞和丈夫特别忙,不是在老果园忙着疏花,就是在新果园里铺膜、栽树苗、套杆。

苹果产业一直以来都是新景乡农民增收的一项支柱产业。经过近20年的发展,新景乡苹果种植面积已达到3.2万亩。

近年来,树体老化、品种退化、劳动力弱化等制约苹果产业发展的问题日渐突出,当地选取优良品种,进行老旧果园改造。

王湾村作为新景乡老旧果园示范改造典型村,打造起矮化密植果园。

在王湾村老果园改造区,已经栽好的果树整齐林立,与传统果树相比,这些通过矮化技术栽植的果树间距更宽,果园整体通透疏朗。

“我们家苹果树种了大约20亩,每年收入10万元,今年改造了2亩果园,正在栽新树、铺地膜、套种南瓜,收入肯定会越来越好。”刘军霞笑着说。

据悉,在年全乡亩苹果提质增效的基础上,今年继续实施苹果基地提质增效亩,示范推广苹果矮化密植种植技术,进一步提高苹果产量和苹果品质,目前,全乡苹果挂果面积达到1.5万亩,可实现经济收入1.2亿元。

环境美起来,日子也要富起来。

近年来,定西市加快培育发展林果产业,大力扶持发展以苹果、梨、核桃、花椒、大果沙棘等为主的优势林果产业,全市特色经济林果基地规模逐年扩展。

每到节假日,漳县牡丹油、沙棘产品成了人们争相购买、走亲访友的新宠儿,深受群众青睐,农民也尝到了经济林果业收入带来的甜头;临洮县的花卉产业平稳发展,年均种植面积亩,带动农户1.25万户,被国家授予“中国花木之乡”。

林果产业的发展壮大,为当地村民打开了致富门。

老城山是陇西县通安驿镇黑家岔村出了名的荒山,长期干旱少雨,七成土地撂荒,兔子不出没,野鸡不光顾。如今,这座荒山旧貌换新颜,变成了当地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靠山”。

这离不开返乡青年闫鹏飞作出的努力。年,执拗的闫鹏飞承包下了老城山亩撂荒地,开始种植优质核桃树。他每天穿梭在老城山的角角落落,带领公司员工和当地村民,挖坑、定苗、培土、浇水、覆土……

树苗和孩子一样一年年长高,荒山也一点点变绿,核桃树也成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摇钱树”。

核桃种植基地农忙的时候能吸纳80多名当地群众务工,每人年收入1万多元。同时,还带动周边户农户种植核桃,基地按照农户自产、公司统一收购销售的模式,带动群众致富。

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美丽图景,正在变得更新更美……

来源:甘肃生态环境甘肃日报

觉得不错请分享并点“在看”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4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