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大树》
作者:万明钢
前些日子去外省一所大学开会,会间遇到一位60年代初毕业于西北师大中文系的校友,毕业40多年了没有回过母校,现在已是当地很有名气的书法家了。校友在异乡见面十分亲热,他询问了师大发展的情况以及当时他们在师大读书时老先生们的近况,就我所知一一作答。这位校友最关心、问得最多的是师大校园里的树。文科楼东边的梨园、办公楼东边的枣林、植物园里面的苹果树、理科楼周边的丁香花,使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反复提到文科楼后面的两颗核桃树。校友讲了他们当时在核桃树下晨读,在树下开会,夜晚摘核桃吃,弄得满手绿色洗不掉第二天被同学老师发现的往事。她还问我知道不知道,当年建文科楼时,为了保护那两棵核桃树,文科楼向南移了好几米,结果是文科楼前面的路也向南拐了一个弯。我想起文科楼前的路确实是在楼前拐了一个弯,是不是为了避让那两棵核桃树呢,没有得到求证,我宁愿相信这是真的。回到学校后,我急切地到文科楼后面去看那两棵被校友深深怀念的核桃树。两棵核桃树,一大一小,像母子一样,静静地伫立在那里,小的那棵确实是紧紧地贴着文科楼的北侧。微微秋风不断地吹落着枯黄的树叶,踏着落叶,我走近他们,用力摸了摸树干,斑驳沧桑的枝桠扭曲着、用力伸向四周的天空。站在核桃树下,我就像面对历经沧桑的老人、面对先辈和师长,听他们诉说着师大的历史。30年前我的大学四年也是在旧文科楼度过的,几乎每天都能看见核桃树,每天都从树下经过。每到春夏,郁郁葱葱的枝叶就像撑开的两把巨伞,为树下读书和经过那里的人们遮挡阳光和风雨。毕业后一直在师大工作,可是再也没有走近过核桃树,再也没有这么近的看看他们。千里之外的校友,四十多年了,很多记忆已经模糊了,可是魂牵梦绕的两棵核桃树,至今是他最鲜活的师大记忆。想到这里,我感到惭愧,默默地向核桃树致敬。我们天天生活在校园里,没有觉得学校的树木花草有什么特别之处。我接待过许多到师大来访问、讲学的专家教授,大都对地处西北的师大有这么多的树、这么大的树、这么漂亮的树而赞叹不已。从校门、行政楼到理科楼的中央大道两侧,一排排侧柏挺拔傲立,像仪仗队一样,威严而自信,凝重的墨绿色不会因四季的变化而改变。师大最漂亮的树当属遍布校园的雪松,其厚重、舒展、大气、伟岸的身姿衬托出学术的尊严与大学的积淀。毫无疑问,雪松是最适合在大学种植的树种。如果侧柏和雪松表现的是含蓄、内敛,凝重与包容,那么在师大校园里最能体现大学生青春靓丽生活色彩的树,就是体育馆前面的那一排银杏。银杏虽是最古老的树种,但她的树形青春、阳光,尤其是随季节而变化的树叶颜色,更是显得在校园众多的树种中出类拔萃。银杏叶春天是翠绿的、夏天是碧绿的,秋天和初冬叶子由明黄转入金黄。仔细观察会发现,树上的每一片叶子会同步变色。同一棵树上,夏季看不到一片黄叶,深秋看不到一片绿叶,一排树的颜色变化也整齐划一。与高大挺拔的侧柏、雪松、银杏相比,丁香和迎春花就显得婀娜多姿和小资情调。访客和游人无不惊叹,师大有那么多、年轮那么久远的丁香花。四月花季,满校园芬芳的花香令人心旷神怡。和着花香吟诵古诗文的“丁香花开”社团活动,已成为校园文化的名片。师大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植物不是树,也不是花,而是生长在旧文科楼西北角的那片竹子,现在还不能说是竹林,但大有成林之势。竹子在北方生长实属不易,这片竹子能在师大校园里茁壮生长,也足见这片土地、这个校园的博大胸怀和包容之心。大学不仅要有高楼更要有大师,如今的大学高楼可以拔地而起,大师可以从天而降。唯有大树是在这片泥土里一圈一圈积累起他的年轮,大学的文化也像树的年轮一样,是日积月累积淀起来的,树是有灵性的。陈平原先生讲过,大学的文化不仅仅体现在高大的图书馆、先进的实验室和一大堆数字指标上。大学的文化更体现在人格独立、思想自由的教授身上,以及积极向上、具有责任感的学生身上。我想说的是,树是有灵性的,大学的文化也像树的年轮一样,是日积月累积淀而成的。我想说的是,大学的历史传承、文化积淀也渗透在校园的一草一木之中。啊,师大,西北师大,我们的我们的我们的师大你就像一棵参天大树,愿你枝繁叶茂,青春永驻END文字来源
《我与西北师大》
音频
马蕾行
图文编辑
张玉洁马瑞婷
审核编辑
王丽娟
责任编辑
陈禹宁
审核杨庆丁岩和艺小派一起
为“‘丁香花开’云聆听”
点个“在看”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