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许礼清孙吉正北京报道
“一年多天追着核桃跑,20天跑了多公里,有人说我们就是一群追着核桃跑的人。”这是养元人的工作日常。
一个核桃变成一瓶核桃乳,背后是无数次的试错、创新、打破与重塑。在植物蛋白饮品行业,生产者对原材料的挑选、深度加工与萃取,对产品香气的调试与稳定,对营养成分的平衡与留存,都需要在各自特定的“体系”当中进行。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养元饮品就形成了这样的体系。外界所熟知的是,在2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养元饮品独创了“5、3、28”和“全核桃CET冷萃”工艺体系。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两个体系看似都是以“脱涩”工艺为核心,但却是完全相反的两个工作思路。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养元饮品研发团队的思维严谨性和跳跃性。
养元饮品旗下“六个核桃”作为核桃乳赛道的龙头企业,在多年的深耕与积累之下,已经能够确保产品品质、口感和香气的稳定性。不过,养元饮品近年来组织架构重构、营销战略升级等动作,对新品的研发和储备有了更高的要求。
核桃“脱涩”工艺升级
千百年来,药食同源的说法,在核桃这一干果身上能够得到清楚的体现。《本草纲目》对核桃的描述是,“食之令人肥健、润肌、黑须发。多食利小便、去五痔。”
但如今的人们已不像古人一般,而是更在意相关产品的口感与风味。而围绕着核桃,如今已经发展出了一个产业,在核桃的下游产业链条上,“脱涩”一直是一项关乎口感与营养的核心工艺。
“核桃单吃的话会有一种‘涩’感,这种口感主要在核桃的‘软衣’里面。”养元饮品总工程师赵慧博告诉记者,所谓“软衣”,就是包裹着核桃仁的种皮,一般消费者不喜欢这种口感。
核桃乳最初是作为家庭自制饮品的形式出现的,一般都是将核桃仁研磨成浆后进行加热,加入糖、乳制品以掩盖核桃仁原本的“涩”感。但这样不易掌控糖分的摄入量和人体对核桃营养成分的充分吸收。
赵慧博表示,早期集中加工的核桃乳也进行了“去皮”工艺,但传统工艺下,会顺带把一些散碎的核桃仁直接去掉了,工业化连续生产会造成营养成分流失。
“为了解决核桃乳口感差、营养不利于吸收的难题,我们经过长期的研究和探索,于年自主创立了‘5、3、28’核桃乳工艺。采用研磨萃取工艺,运用细胞破壁技术充分保留了核桃的营养成分,核桃乳出仁率提高了10%以上。”赵慧博说道。
据了解,“5、3、28”是对整个工艺过程的整理,即5项专利、3项独特技术和28道工序,对影响产品的关键点进行了梳理。年,“5、3、28”工艺再次进行了全面升级,使核桃乳的口感更加细腻,营养更有益于人体吸收。
“以‘脱涩’为核心,开发整个生产工艺,后面所有的关键点,其实都是为蛋白质得率提升而服务的。整个工艺也是在全方面不断升级,如节能降耗、口感提升等方面。”赵慧博介绍。
核桃的“软衣”也并非一无是处,也含有部分蛋白质,而其中的“涩”感主要来自于叫做单宁的成分。记者了解到,在红酒产品当中,单宁带来的“涩”感程度是衡量红酒口感的重要指标。但在核桃乳当中,单宁却是影响口感的罪魁祸首。
而为了更大程度地阻止核桃仁蛋白质的流失,养元饮品研发团队开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8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