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桂小记,带你看世界!
年8月13日,八桂小记者来到广西娅王麽乜文化基地,了解壮族非遗麽乜文化历史,向传承壮族麽乜文化的唐纯翠老师学习制作麽乜,为传播非遗,传承非遗贡献小记力量。
▲小记参观娅王麽乜文化基地,唐老师给小记们现场讲解
▲娅王麽乜文化基地展示的麽乜初识麽乜:原来麽乜与绣球齐名提起“麽乜”(读音mōmiē),刚开始时小记者们都不知其为何物。直到在广西娅王麽乜文化基地的非遗展厅里听了唐纯翠老师的介绍,才总算对麽乜有了初步的认识。
▲小记参观娅王麽乜文化基地,唐老师给小记们现场讲解▲小记参观娅王麽乜文化基地,唐老师给小记们现场讲解
唐老师一边带领小记者们参观壮族文化展示区一边介绍“麽乜”的由来。“麽乜”是壮语的译音,即“神祖”的意思,起源于右江上游一带的桂西壮族地区,是广西百色地区特有的壮族“雅皇”文化传统的手工艺品,承载了壮族先民神话传说和文化祈愿的手工艺品,是百色市右江上游地区壮族特有的民间吉祥饰物,也是当地壮族民间传统工艺品之一。
▲麽乜制作的香料
壮族“麽乜”与壮族绣球一样精美和流传久远。“麽乜”内部放入了艾草、板蓝根、香草、五加皮等十几种草药,壮族人民相信这样的“麽乜”具有安神镇惊、辟邪解毒、驱赶疾病功效。传统麽乜造型为一个人张开四肢抱着一个圆球的形象,寄托了人们祈求开运辟邪、消除灾难、富足安康的美好祝愿。
▲小记参观娅王麽乜文化基地,唐老师给小记们现场讲解在非遗展厅里,唐老师不仅带着小记们了解了“麽乜”,还带小记们了解了壮锦、壮族蜡染、壮族服饰、刺绣等多种非遗技艺,小记者们被非遗的魅力深深吸引,流连其间,慨叹精美。
▲小记参观娅王麽乜文化基地,唐老师给小记们现场讲解
体验麽乜:非遗课堂制作“麽乜”在广西娅王麽乜文化基地的非遗学堂里,唐老师指导小记者们亲手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麽乜”。
▲麽乜制作的材料
制作“麽乜”材料倒也十分简单,只有三块裁剪好的布和三包艾草,而制作“麽乜”所需要的工具就多了,有针线、剪刀、螺丝刀、锥子、钳子、核桃夹等。制作“麽乜”的步骤简单来说可以分成三步,先将布料缝制出“麽乜”的头、身、龙珠三个部分,再将“头、身、龙珠”里填满艾草,最后将三者缝制结合在一起即大功告成。
▲小记亲手做麽乜小记者们在唐老师“手把手”的教学中开始了自己的制作。谁料第一步——“穿针”就难倒了不少小记者,歪着嘴眯着眼的小记者们发现那软软的细线总是不肯乖乖就范;在填充艾草时又出现了“偷工减料”,唐老师做的“麽乜”鼓鼓囊囊,按压下去硬邦邦的,小记们的“麽乜”捏起来松松垮垮,定睛一看,用以填充的艾草却还剩下了一大半……
▲唐老师手把手教小记做麽乜这“女红”的活看着简单做起来难,连唐纯翠老师的“指导”到最后也变成了“一起动手”,一会帮着小记们穿针引线,一会帮着小记们填实麽乜,一会帮着小记们缝合成形,一时之间忙得不亦乐乎。
▲小记晒晒自己做的麽乜了解麽乜:小记们采写“麽乜”感受深刻一番忙碌过后,小记们终于成功制作出属于自己的“麽乜”,怀揣着成功的激动之情和对“手艺人”的崇拜之情,小记们排成了长龙,争先恐后要采访唐纯翠老师。
▲小记们排着队采访唐老师“唐老师,做麽乜有什么技巧?”、“唐老师,您做一个麽乜最快需要多少分钟?”、“唐老师,麽乜里塞艾草好难,能不能换成塞棉花?”……经过了前面的上手体验,小记者们在采访时的问题和写出来的稿件都紧紧围绕着“麽乜”主题,问之有情,言之有物,写之有理,对“麽乜”的印象和感触都很深刻。
唐老师耐心一一给小记们做了解答,为传承传播麽乜文化不遗余力。
▲小记现场记录心得体会
▲小记现场记下的心得体会(部分)
没有能到现场的梁诗彬、梁惠彬小记也云参与了活动,跟着活动进程,一起在家里制作了非遗麽乜,提出了问题,写下了稿件,为她们姐妹俩坚持不懈参加活动点赞。↓↓▲云参加活动的小记跟进体验采写
品尝广西特色非遗美食林小记喜摘采写之星参观、制作、采访、写稿、评稿的采写流程走下来,时间早已到了饭点,唐纯翠老师还很用心地准备了一顿“美食大餐”犒劳饥肠辘辘的小记们,全是广西非遗特色美食“打油茶”、“老友粉”……小记者们一个吃得比一个香。▲一起品尝广西美食在最后的评选中,林紫因小记喜摘本期“采写之星”称号,更是乐得笑不拢嘴。这一次的八桂小记者“麽乜”采写之行,让小记者们近距离地了解到了壮族“麽乜”的文化,体会到了非遗传承过程中的艰辛与不易,感受到了非遗的文化魅力。保护非遗,传承非遗,传播非遗,离不开非遗传承人的默默付出,更离不开社会各界的